眉山市彭山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眉山市彭山区“十四五”制造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规划》的通知

产品详细

  四川彭山经开区管委会,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单位):

  《眉山市彭山区“十四五”制造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规划》已经三届区政府第2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彭山区贯彻落实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和市委“136”战略部署,加快建设成都都市圈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兴城市示范区、成眉同城率先突破区、“中强”方针核心增长极的关键时期。作为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速最快的区县,彭山区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既是自身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需要,更是支撑眉山“制造强市”的重要方向。

  为全面落实习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和东彭一体融合发展,提升全区制造业战略地位,推动彭山区制造业实现更具广度和深度的竞争与合作,明确彭山区制造业高水平发展的总体目标、路径及方向,根据《眉山市委关于制定眉山市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大目标的建议》《眉山市彭山区委关于制定眉山市彭山区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大目标的建议》《眉山市关于推动制造业高水平发展的贯彻落实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编制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十三五”时期,面对发展环境复杂多变、经济下降带来的压力加大、实体经济发展困难增多等严峻形势,彭山区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要求,初步形成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消费品工业产业体系,制造业实现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产业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呈现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总量效益明显提升。“十三五”时期,彭山区地区生产总值从114.62亿元增长至183.3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6.9%,规模以上工业公司数量从2017年的46户增加至70户。其中,2020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3%,工业总产值达到159.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公司中,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38户,10亿元以上企业3户。

  制造业结构一直在优化。全区制造业涵盖了国民经济全部34个大类中的18个,涉及农副食品加工、非金属矿物制品、化学原料及制造门类。全区“3+3”产业规上工业公司达40户,占规模以上工业公司总户数的55.5%,占工业比重达71.7%。主导产业产值增长迅速,以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为主的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十三五”末,全区引进世界500强、行业龙头等制造业项目72个,锂电产业跻身全省四大锂电基地,光电显示湿电子材料品类最为齐全。

  创新驱动转型稳步推进。创新主体培育不断加快,“十三五”期间,全区建成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户,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户,省级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1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户、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户,市级绿色工厂1户。园区外工业公司整治提升专项行动稳步推进,出台《眉山市彭山区园区外企业整治提升实施方案》,全面清理排查工作已完成,分类整治台账已形成。全面完成74户“散乱污”企业整治工作,规范整治“烧结砖”企业22户,盘活闲置工业公司土地191亩,厂房2万余平方米。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积极地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率先在全省推行“受办分离”,实现一网办理政务服务事项,办事流程极大简化,服务效率显著提升。被列为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工作联系点,政务服务“好差评”国家标准试点通过验收,成功争取到镇村便民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无差别综合窗口“省内通办”、“一件事一次办”等7个省级以上改革试点任务,全方面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从立项到验收全流程审批时限压减至48-69个工作日。率先开展公共资源交易“不见面”开标和远程异地评标试点,全市区县首例远程异地评标项目顺利完成,获评2020年度首届全国公共资源交易百强县。

  制造业竞争优势不够明显。制造业层次不高,当前全区农副食品加工、建材、日化等传统产业占比较大,大部分产业层级低,新兴起的产业体量小、产业链条短。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中,装备制造产业只有一家规上企业。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还处于成长阶段,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的比重仍较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仍需加快培育。

  制造业对全区经济建设贡献不足。制造业对全区经济发展支撑能力略显不足,工业对彭山全域GDP的贡献值由2016年的55%下降至2020年的34.9%。制造业增加值增速显而易见地下降,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从2016年的8.9%下降至2020年的5.2%。目前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产值较低,对全区的经济贡献不足。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生产附加值较低,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引领作用不明显。

  科技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有待提升。全区企业技术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普遍不强,产品结构单一,高新技术产值占经济总量比重低,带动性不强,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从事着产品的简单加工和组装生产,处于整个产业链的低端环节。同时,彭山缺乏本土研究型高校和科研院所,原始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不强,也缺乏承接重大科研项目的国家级平台,加之本地企业与成眉高校、研究院所之间紧密合作机制还未形成,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在彭山实现产业化的较少。

  园区载体产业承载能力有待提升。全区目前尚未拥有国家级高新区和经开区,仅有作为省级开发区的彭山经开区。作为全区重要的平台载体,由于存在公共服务平台不健全、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滞后、产业和企业结构待优化、园区载体空间受限等问题,彭山经开区2020年产值仅为36.8亿元,对比来看周边的仁寿经开区2020年产值已超过100亿元。同时,观音园区、南方家居产业园区也面临主导产业不明确、产业体系不合理、企业层次不高、产出效益低等问题,对创新要素和资源的集聚形成了较大制约。

  关键要素资源供给能力有待提升。高层次人才引培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全区目前仅有1所高等院校,本地化人才教育培训数量不足;受限于成都、眉山主城区对高层次人才的虹吸效应,彭山区人才引进难度较大、外流现象明显。土地、能源、资金等要素支撑有待提升,产业高质量发展用地用能短板依然存在。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矛盾也比较突出。

  “十四五”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制造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不同以往的重要变化。一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进入纵深拓展期。群体性、融合性、颠覆性科学技术创新大量涌现,制造业融合、联动和开放发展形态趋势进一步显现,产业组织、业态、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彭山区制造业要把握战略机遇、融入变革进程,赋能和重塑传统优势产业,力争在重要新兴领域、战略性产业和未来技术方面抢占先机,引领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二是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继续深度调整。中美经贸摩擦与疫情全世界蔓延交织,经济全球化进程受阻,产业分工和治理体系加快重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日益趋向区域化、本土化,发展环境不稳定不确定性长期持续。彭山区制造业要积极适应新规则、加强新治理、应对新变局,重点把握自主安全可控的发展导向,谋划布局新格局下的产业链、创新链、政策链,提升应对更趋复杂环境和不确定性风险的能力水平。

  “十四五”时期,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制造业发展要把握重要战略机遇,积极争先进位。一是全方面进入高水平发展的关键期。我国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经济全面转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制造大国和市场大国地位巩固,“一带一路”全方面推进,重大区域发展的策略叠加优势显著。彭山区制造业要巩固产业基础优势、强大市场优势,把握内需牵引的战略基点,提高产业适配性,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增强制造业发展的持续动力。二是发展动能转换进入攻坚期。当前我们国家的经济正处于从快速地增长阶段向高水平发展阶段转换的关键时期,一系列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展现出强大的活力和韧性,为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蓄积更多新动能。三是碳中和、碳达峰对建立以绿色创新发展为增长动力的现代工业体系具备极其重大意义。彭山区制造业要逐步聚焦聚力,瞄准科技前沿,加快创新突破,全力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大力培育有突出贡献的公司,逐步的提升产业创新力和竞争力,加快完成动能和结构的双重转换。

  “十四五”时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加快建设,极大促进成渝地区产业链、创新链和供应链的深层次地融合,逐渐增强区域制造业影响力和竞争力。一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赋予彭山区新的发展使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上升为国家战略是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家区域战略的最新部署,大大强化了成渝引领西部乃至全国高水平发展的使命,彭山区应在“两中心两高地”建设中承担制造业高水平发展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二是四川发展优势不断凸显为彭山区带来新的发展空间。随着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打通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上升至国家战略,成渝的战略优势将更突出。彭山区制造业要抢抓国家区域战略叠加机遇,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新一轮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势能、积蓄跨越式发展动能,承担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使命担当。三是全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加速推进,彭山区制造业在全省地位作用使命愈发强烈。全省将“主干”从“成都”扩展升级为“成德眉资”,成德眉资同城化前所未有地突出了彭山在成都平原经济区、成都都市圈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彭山加快与成都全方位协同发展,实现开放发展率先突破开拓新空间。

  “十四五”时期,眉山提出坚持“开放引领、融入成都、五区协同”三项治眉方略,坚持制造强市、开放兴市和品质立市发展目标不动摇,全面建设成都都市圈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兴城市。一是全市坚定北上接轨成都核心区域的战略,为彭山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较大开放合作空间。随着全市加强与成都开放合作,挖掘中日、中法、中英、中美、中德等国际合作项目资源,彭山区可通过联动眉山天府新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为制造业发展汇聚高端资源。二是东彭融合高标准规划建设城市新中心,为彭山区制造业发展集聚新力量。随着全市加快东彭同城发展,彭山区可积极与东坡区加强交流合作,加快推进制造业招商引资,通过区域协同形成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格局。三是彭山区制造业发展面临来自市域范围内的激烈竞争。从全市来看,靠近成都的区县发展最好,东坡区、仁寿县位于第一梯队,彭山区处于第二梯队且与先进区县的差距较大。随着四川天府新区建设和成都南拓发展,以及中心城区首位度不断的提高,东坡区、仁寿县等先进区县将集聚更多优质资源,与彭山区在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和市场方面的同质化竞争也将更加激烈。

  “十四五”时期,是彭山区贯彻落实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和市委“136”战略部署,加快建设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新兴城市示范区、成眉同城率先突破区、“中强”方针核心增长极的关键时期。全区将坚定不移实施“制造强区”战略,着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全区制造业向质量效率型、创新引领型转变。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抢抓“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战略全方面推进的历史机遇,深入实施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等战略部署和东彭一体融合发展等工作部署,以推动高水平发展为主题,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导向,坚定不移实施“制造强区”战略,以“2+2+N”产业为主攻方向、“一核三基地”为突破重点,积极实施九大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工程,着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全区制造业向质量效率型、高端引领型转变,支撑建设同城化创新发展先行区、成眉同城率先突破区、“中强”核心增长极。

  围绕“2+2+N”产业高质量发展关键领域,突出科技、人才、金融支持,加快科学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市场创新、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方式方法创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坚持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相结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引进科研院所,支持大院大所通过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等方式加强协作,对接本地和周边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加快实施一批重大科学技术项目,突破和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具有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创新型企业,支持企业牵头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加快实现由资源型向科学技术创新型转变。

  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全面实施清洁生产,逐步的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全力发展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安全环保低碳的绿色产业,形成节约世界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安全智能的空间格局、产业体系和生产方式,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着力突破关键共性和前沿引领技术,提升清洁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科学技术水平,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核心竞争力。

  顺应“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新趋势,协调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着力实施“两化”融合转型工程和制造业服务化工程,推进互联网向各产业渗透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层次地融合,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提升工业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服务化水平。

  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为导向,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重大战略机遇,努力引进一批重点项目和产业链延伸项目,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中高端迈出坚实步伐,打造转型发展新优势。

  注重与城市总体设计和土地利用规划的相互协调,结合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基础,优化产业布局,做大做强做实“一核三基地”。引导重点项目向园区布局、优势产业向园区集中、生产要素向园区聚集,推进园区产业化,构建形成区域特色化、布局合理化、生产集约化、产业高端化、设施一体化的现代产业格局。

  围绕“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发展趋势,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为重点,加快实体经济发展,聚焦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优先布局相关重大产业项目,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制高点,推动形成集聚效应和品牌优势,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端高新产业集聚区。

  围绕建设成眉同城率先突破区的内在要求,坚持开放引领发展路径,瞄准成眉主攻方向,加快从协同建设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融合、推动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率先发力,形成更高标准、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开放合作格局,不断的提高彭山制造业发展活力、内生动力和整体竞争力,创建成眉同城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示范区。

  坚持高水平发展不动摇,不断集聚优质生产要素资源,大力培育引入质量效益优、辐射带动强和吸纳就业能力强、绿色低碳的高新技术产业,以“锂”当先,争当锂电产业排头兵。积极推动错位发展、差异发展、特色发展,构建由高新技术产业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成都都市圈锂电产业发展高地。

  “十四五”期间,围绕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力争在规模质量、工业结构、空间布局、创新实力、绿色发展等五方面实现显著提升。

  力争到2025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100亿元,先进制造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培育区内产值规模超100亿元骨干企业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规模以上企业总数150家以上、先进制造业企业总数80家以上。

  到2025年,支柱产业全面发展和新兴起的产业培育壮大齐头并进,构建以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两大支柱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消费品两大高成长性产业为主体的“2+2+N”新型工业发展体系。工业结构显著优化,制造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50%以上。

  全面打造以彭山经开区为核心,以环天府新区新材料制造基地、环天府新区高端装备制造基地、环天府新区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制造基地为支撑的“一核三基地”产业空间格局,形成集中布局、集聚发展、集成创新的新型工业格局,到2025年实现全区工业集中度达到93%。

  企业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慢慢地加强,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5家,省级、国家级研发平台7个。全区工业研发投入占出售的收益的比重达到2%。

  全面推进绿色园区建设,全力发展循环经济,力争到2025年,全区单位GDP 能源消耗降低、全区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工业固态废料综合利用率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加快打造一批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

  围绕“再造一个工业彭山”发展目标,坚定不移实施“制造强区”战略,深入对接成渝地区产业分工体系,构建以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两大产业为支柱,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消费品两大高成长性产业为重点的“2+2+N”新型工业发展体系,打造千亿锂电产业集聚区和成渝地区光电显示配套产业集聚区,承接成渝城市群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的生产配套服务区,依托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发展,将彭山打造成为现代产业集聚区,支撑建设同城化创新发展先行区、成眉同城率先突破区、“中强”核心增长极。

  以新能源材料、先进功能性材料、绿色化工材料、新型显示材料为发展重点,推动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壮大,打造千亿锂电产业集聚区和成渝地区光电显示配套产业集聚区。

  ——新能源材料。依托杉杉、天赐等有突出贡献的公司,重点发展锂离子电池高安全隔膜等锂电池材料,积极发展高容量长寿命三元正极材料、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和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等新型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专用粘结剂材料、电解液及固体电解质材料,制氢催化剂、燃料电池电解质与电极材料、特种金属连接板、储氢材料等。

  ——先进功能性材料。依托拓利科技等重点企业,积极发展绝缘子涂覆产品、有机硅涂料、加成型液体硅橡胶、加成型有机硅凝胶、硅脂及硅酮粉等先进高分子材料。依托北新禹王防水等重点企业,积极发展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聚乙烯高分子防水片材、自粘防水卷材、高分子防水卷材、建筑防水涂料等防水材料。

  ——绿色化工材料。加快培育陶氏化学等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利用陶氏化学水性丙烯酸乳液形成聚合物材料聚集发展格局。依托金桐精细化学等骨干企业,以四川省精细化工研究设计院研发中心及生产基地、金桐绿色表面活性剂搬迁入园技改扩能工程为依托,积极发展表面活性剂等日化产品。深入对接下游细分需求市场,开发高性能润滑油脂、环保型水性涂料等量大面广精细化产品,不断巩固提升相关领域的领先优势。

  ——新型显示材料。依托江化微、格林达等有突出贡献的公司,重点发展超净高纯试剂、光刻胶配套试剂等湿电子化学品,提高超净高纯试剂和功能性化学品供应能力。依托东进电子材料等重点企业,积极发展液晶显示材料、OLED有机发光材料等新型显示材料,加快掩膜版、偏光片等新型显示关键材料技术突破。面向下游集成电路、平板显示制造产业需求,发展用于电子线路板、通讯设备、电子元器件和电子模块封装灌注的高分子胶粘剂、封装剂等半导体材料。

  新能源材料:锂离子电池高安全隔膜等锂电池材料;新型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专用粘结剂材料、电解液及固体电解质材料等。

  先进功能性材料:绝缘子涂覆产品、有机硅涂料等先进高分子材料;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建筑防水涂料等防水材料。

  绿色化工材料:水性丙烯酸乳液等聚合物材料;表面活性剂等日化产品;高性能润滑油脂、环保型水性涂料等量大面广精细化产品。

  新型显示材料:超净高纯试剂、光刻胶配套试剂等湿电子化学品;液晶显示材料、OLED有机发光材料、掩模版、偏光片等新型显示关键材料;高分子胶粘剂、封装剂等半导体材料。

  以重大项目为牵引,有序承接北京、上海、苏州、宁波、绍兴、淄博等地产能,加快招引新能源新材料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开发新能源材料、先进功能性材料、绿色化工材料、新型显示材料等产品。

  按照“建链补链、前瞻布局”的思路,聚焦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等重点领域,以大企业、大项目为支撑,着力提升产业链配套能力,构建整机带动、配套协调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体系。

  ——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面向汽车向绿色化、智能化、网联化、轻量化以及应用共享化转型升级需求,以“整车+零部件”全产业链为方向,以纯电动汽车为主要技术路线,培育引进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发展纯电动乘用车、商用车,以及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依托中创新航动力电池及储能系统等重点项目,快速推进锂电产业补链延链,重点发展高能量密度大功率、高安全长寿命的动力电池系统;依托驱动电机、电控系统等配套项目,加快突破零部件系统集成、动力总成、先进汽车电子、无人驾驶系统、关键零部件模块化开发制造、核心芯片及车载操作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实施“整车+零部件”的发展策略,加快构建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

  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纯电动乘用车、商用车,以及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整车;

  高能量密度大功率、高安全长寿命的动力电池系统、系统集成、动力总成、先进汽车电子等关键零部件。

  以引进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为突破口,深入对接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合肥、保定、宣城等地市的产能,积极引进新能源汽车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和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加强技术攻关,开展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制造。

  面向“智慧城市”建设需求,抢抓四川建设国家数字化的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的机遇、国内外信息技术创新进入新一轮加速期的机遇,培育壮大新型显示、智能终端、传感器、新一代信息通信等重点产业规模,打造具有较强区域协同能力的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体系。

  ——新型显示。顺应柔性显示、超高清显示发展的新趋势,全力发展Micro-LED(微发光二极体显示器)、LTPS(第六代低温多晶硅显示)、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等新兴显示技术和产品。依托光电显示配套产业优势,加快引进一批领军企业,积极发展配套发光材料、偏光片、驱动芯片、彩色滤光片等材料和器件,培育发展移动终端屏幕、数码相机屏幕、汽车用平面显示器、数字相框等中小尺寸新型显示领域。

  ——智能终端。依托成渝智能终端基础优势,抓好手机、笔记本电脑、可穿戴设备等领域品牌订单争取、整机品牌引进,加快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车载智能终端等新一代移动终端设备。加快前瞻培育,着力导入5G技术产品、家用智能控制终端、VR/AR/MR等高的附加价值新品,完善智能终端产业链。

  ——传感器。顺应物联网、智能汽车等新兴起的产业的发展浪潮,加快布局覆盖传感器设计、制造、封测、应用的全产业链条。重点引进光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红外传感器、图像传感器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前瞻布局MEMS传感器、汽车传感器等新兴领域,快速推进传感器与智能终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协同。

  ——新一代信息通信。抢抓《眉山市5G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0-2025)》《眉山市5G通信基础设施专项规划(2020-2030)》等重大政策规划实施机遇,加快5G融合应用,加大5G技术探讨研究力度,逐步提升通信容量和服务的品质。重点发展IPv6重点设备和关键技术,推动电信运营商升级改造基础设施和支撑系统。积极开展IPv6技术在智能交通、环境监视测定、安全监控、节能减排、智慧城市和智能家庭等领域的应用,提升IPv6业务承载能力。

  新型显示:Micro-LED(微发光二极体显示器)、LTPS(第六代低温多晶硅显示)、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等新兴显示产品;移动终端屏幕、数码相机屏幕、汽车用平面显示器、数字相框等中小尺寸新型显示产品。

  智能终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车载智能终端等新一代移动终端设备;5G技术产品、家用智能控制终端、VR/AR/MR等高的附加价值新品。

  传感器:光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红外传感器、图像传感器、MEMS传感器、汽车传感器。

  新一代信息通信:5G融合应用、5G技术探讨研究;IPv6重点设备和关键技术、IPv6技术应用。

  推进以商招商,补齐新型显示、智能终端、传感器、新一代信息通信等领域短板,加强与深圳、杭州、宁波、苏州、武汉等地市对接,加快引进研发生产企业,开展相关硬件产品和系统的研发。

  以落实国家“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为核心,抢抓成渝培育世界级消费品产业集群的契机,重点推动健康食品、特色轻工等领域发展壮大,支持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数字媒体等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广阔的新兴消费品发展,塑造“彭山味道”“彭山工艺”“彭山品味”的消费品产业符号。

  ——健康食品。依托彭山区绿色农产品资源,支持方便休闲食品向多品种、营养化、高品质方向发展,积极发展风味独特、营养健康的休闲食品。依托思念食品等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加快发展汤圆、水饺、面点等速冻米面食品。依托四川蜀都老妈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四川八百寿酒业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积极发展茶饮料、白酒等重点领域,提升白酒饮料产品附加值。围绕成渝市场需求,推动火锅、小面等美食工业化、标准化发展,壮大火锅食品、快餐食品等特色食品。

  ——特色轻工。加快南方家居产业园的转型升级,开发个性化高品质家居产品,重点发展智能开关锁控、智能床柜、升降桌椅、电动窗帘等智能家居产品,提升家用家居和办公家具的专业化设计水平。依托华西德顿等有突出贡献的公司,重点发展新型塑料管道、塑料板、塑料薄膜等优势领域,推动塑料制品工业向功能化、轻量化、生态化方向发展。

  健康食品:休闲食品;速冻米面食品;茶饮料、白酒;火锅食品、快餐食品等特色食品。

  特色轻工:智能开关锁控、智能床柜、升降桌椅、电动窗帘等智能家居;塑料板、塑料薄膜等塑料制品。

  依托成本优势,精准对接广州、宁波、嘉兴、佛山、天津、成都、郑州等地市,引导沿海特色消费品产业“抱团式”转移,招引健康食品、特色轻工细致划分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开展新产品研发项目,打造主导品牌,加强完善产业链条。

  围绕新材料加快布局纳米材料、超导材料等未来材料领域。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及彭山区产业提升需要,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等重点领域,在纳米材料、超导材料等领域布局一批“谋长远”新材料品种,构筑未来竞争新优势。积极引进纳米材料领域企业,加快纳米纤维、纳米粉体等生产线建设,延伸发展纳米过滤材料、纳米膜材料、纳米纺织材料、纳米吸附材料等成品。积极发展形状记忆合金、自修复材料、智能仿生材料、智能传感材料、超材料、液态金属、新型低温超导及低成本高温超导材料、耐极端环境材料等新兴功能材料,实现智能超导材料产业突破。

  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布局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方向。面向未来技术升级趋势,以应用为导向,积极培育AI创新产品和服务,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产业化,推动智能产品在工业、医疗、交通、农业、金融、物流、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的集成应用。布局区块链产业应用,积极拓展产业应用场景,重点加快和推广一批区块链在金融、医疗健康、供应链管理、产品追溯防伪、版权保护交易、电子证据存证等方面的应用场景。

  按照“生态优先、统筹规划、集约发展”原则,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人才支撑、交通区位、环境容量等条件,突出比较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强化产业链分工配套和区域协同,快速推进“一核三基地”建设,推动全区工业经济协调发展。

  结合扩区调位具体实际的要求,加快推进观音园区实质性纳入经开区范围,实现同步规划、协同发展,将彭山经开区打造为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业门类最齐全、企业最集中、产业最集聚的标杆园区,力争创建千亿规模园区。

  一核:彭山经开区。以创建千亿园区为目标,形成眉山先进制造业的技术、人才与资本高地,辐射带动眉山其他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引领全市先进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高水平发展的“核心引擎”。以高端化、平台型产业项目为抓手,做大做强锂电、新型显示等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制造领域,打造千亿锂电产业集聚区和成渝地区光电显示配套产业集聚区,承接成渝城市群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的生产配套服务区。其中,新能源新材料领域重点加快锂电产业的延链补链,招引一批重点项目,开展锂电材料研发应用;装备制造领域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招商引资,大力推动关键零部件的本地化生产配套,推动装备制造领域智能化、成套化、系统化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加快推进观音园区建材、日化、粮油等传统产业生态转型,加快传统产业腾笼换鸟。

  科学处理好稳增长与调结构、旧园区与新基地之间的关系,统筹推进建设三大工业基地,打造环天府新区新材料制造基地、环天府新区高端装备制造基地、环天府新区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制造基地。

  环天府新区新材料制造基地。以彭山经开区为依托,快速推进江化微电子材料、格林达电子材料、金宏电子材料、茵地乐新材料等项目的建设投产,做大做强湿电子材料配套产业集群,壮大发展半导体材料、新型显示材料、新能源材料等领域,积极发展新型绿色建筑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日化产品等领域,打造西南最大的微电子材料聚集区。

  环天府新区高端装备制造基地。以彭山经开区(观音)为依托,结合彭山区现有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基础,以产业价值链高端延伸为主攻方向,按照“发挥优势、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自主研发、突出应用”的基本思路,突破发展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智能机器人等领域,打造承接成渝城市群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的生产配套服务基地。

  环天府新区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制造基地。依托彭山区绿色农产品资源,发展壮大粮油加工产业集群、果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延伸发展中药材中游细分产品加工,以思念食品、中粮油脂等带动发展特色食品、休闲食品、保健食品,打造成渝地区绿色农产品高水平发展示范区。

  以改革创新引领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深入实施产业链现代化提升工程、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突破工程、市场主体壮大工程、质量品牌提升工程、融合深化推进工程、园区载体优化工程、绿色转型发展工程、安全生产保障工程、区域开放协同工程等九大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工程,把握新一轮生产力布局调整的主动权,做大做强现代工业集群。

  以优势行业技术改造全覆盖为抓手推动“强链”。加大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推进食品、建材、化工等行业大力实施“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以企业改造提升为重点,继续引导实施以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和新装备、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为主的“三化四新”改造行动。以企业为主体,围绕支柱产业和重点骨干企业的发展壮大,积极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巩固提升新材料、食品等传统支柱产业链,全力发展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培育壮大大规模柔性生产、全生命周期产品管理服务、云制造和共享制造等新生产模式。

  以承接产业转移和重点项目落地为核心做优“补链”。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加强与国内外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对接,重点引进投资额度大、产业链长、科技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龙头型、基地型、旗舰型、税源型产业化项目,支持本土企业进入配套体系。以产业链高端产品和关键研发技术作为重点,引导内外资更多地投向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特色产业链,加快补全缺失环节。

  以维护产业链运行稳定可靠为落脚点夯实“固链”。一直在优化客户服务和针对性解决方案,留住支柱产业链重点产能、核心环节、关键产品,保障产业链安全和优势产业供应链完整稳定。加强重点产业链发展形态趋势及安全风险评估,对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和核心产业链定时进行压力测试,储备一批备份原料(零部件)备份供应商,及时有效地发现影响产业链安全的关键点,排除可能会影响安全的风险隐患。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发挥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支撑带动作用,统筹布局能源链供需侧、产业链上下游、供应链前后端,构建分工合理、配套完备、保障有力的产业生态圈,加快形成集中布局、集群成链、集约高效的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

  以统筹整合要素资源为前提推行产业“链长制”。由区长担任“总链长”,负责产业链重大工作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由区领导分别担任重点产业链的“链长”,负责梳理掌握产业链发展现状,完善产业链“五图七单”,确定链主领航企业。充分的发挥“链长”统筹整合产业要素资源优势,“链主”企业头雁引领和生态主导优势,打造具有核心优势的高技术制造基地。

  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紧密对接国家重大科学技术专项,聚焦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深入实施“新基建”投促行动,积极谋划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一批“新基建”项目。实施高素质科技公司培育计划,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用深层次地融合,支持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牵头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设创新联盟和创新平台,共同承接国家、省重大科研任务。推动科学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加快引进一批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

  加强培育创新型企业力度。按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阶梯式培育方式,充分的利用彭山经开区的创新载体,加强培训力度,挖掘一批创新型骨干企业。对接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系统,建立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后备库,快速推进高新技术企业评价入库工作。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积极培育扶持、改造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推进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科技公司孵化器等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孵化培育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从科学技术研发、专利转化、技术产品、项目扶持等方面全方面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落实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开发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建设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和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创新创业孵化中心、中试基地和建设一批重大科学技术创新平台,加大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投入,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建立健全“众创空间一孵化器一加速器一科技园区”创业孵化链条,推广创客空间、众创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创客实验室等新型孵化模式,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建设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重点加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科学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本地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支持科技成果的中试放大、技术熟化、工程化配套,开展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鼓励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股权期权等方式转化科技成果,依照法律法规分类别给予科技人员免税减税政策。

  加快构建大中小企业“雁阵”发展格局。全面落实小微企业倍增、规上企业培育、重点企业壮大计划,加快催生一大批小微企业、培育一批规模企业、壮大一批重点大型企业,推动企业梯次队伍差异化发展。继续实施企业做大做强扶持政策,支持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鼓励企业“主辅分离”。实施企业家培育计划,定期表彰优秀企业家,营造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尊重民营企业家的浓厚氛围。建立数据动态管理机制,持续开展小微企业全面摸排梳理行动,全面掌握规下企业情况。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引龙头、补链条、壮集群为方向,借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抓住彭山经济开发区扩区调位契机,重点围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重点引进强链、补链、延链和战略性新兴制造业等项目。持续实施好区领导联系重点项目、现场办公、“挂图作战,挂旗督战”等有效工作机制,促进签约项目加快开工,开工项目加快建设,在建项目加快投促,投产项目实时入库。突出精准宣传,在全国主流媒体、重点城市、网络平台投放招商广告,提升彭山知名度。

  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充分发挥本地大企业大集团的区域根植效应,以点带面发挥行业凝聚效应,带动地区研发、营销等环节,优先使用本土优质配套企业,推动全区制造业整体提升。鼓励龙头企业利用工业互联网等融通发展特色平台载体将业务流程与管理体系向上下游延伸,推动大中小企业在创新创意、设计研发、生产制造、物资采购、市场营销、资金融通等方面相互合作。鼓励中小企业积极对接骨干龙头企业平台,实现供应链资源共享、产业链协同和上下游企业共同升级,营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生态体系。

  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参考先进地区经验做法,以关键技术标准、重要产品标准、基础标准、性能检测方法标准、评价管理标准为切入点,大力推进新能源新材料、消费品等优势领域标准研制。支持北新禹王防水等龙头企业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支持新永发铝业等企业开展标准对比、质量对比等活动,引导企业按照国际先进标准生产产品,全面提升产品品质。强化技术标准创新服务,推动工业产品标准由生产型向消费型、服务型转变,建立“标准-检测-认证”一站式服务,为企业提供在线标准供需对接服务。

  提升工业产品质量。持续实施质量强区、质量强企,支持企业争创“天府质量奖”。提高制造业技术保障和创新能力,推动企业完善全过程质量安全保证体系,严格关键环节质量控制,推行科学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广泛开展各类质量活动,改善品种质量,增强质量竞争力。健全质量信用评价标准,制定实施质量失信“黑名单”制度,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逐步形成激励守信、惩戒失信的质量信用监督机制。

  培育“彭山制造”品牌。扶持发展精品名牌,全力打造八百寿、若禺纸业等一批彭山特色品牌,在新材料、食品等传统产业领域深入推进驰名商标、地理标志、名优特色产品创建活动,引导中小制造企业向龙头企业靠拢,不断提升品牌价值水平。大力发展新零售业态模式,支持企业创新品牌推广商业模式,与大型电商平台对接。定期在区内组织开展博览会、设计大赛等重大品牌活动,树立“彭山制造”形象。

  加快两化深度融合。推进食品、建材、化工等行业大力实施“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以企业改造提升为重点,引导实施以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和新装备、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为主的“三化四新”改造行动。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企业、不同园区载体,分类施策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组织企业申报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加快推进“两化”融合贯标达标工作,支持开展国家级、省级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支持一批有条件的企业采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云服务企业提供的云计算服务或平台应用服务。

  加快推进两业融合。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研发设计、第三方物流、信息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服务业向制造业衍生,鼓励服务型企业向制造业环节衍生服务,发展融资租赁、信息增值等新兴服务业态。支持骨干企业向服务业深度延伸,支持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制造业行业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平台型企业与服务型企业深度融合,发展专业化服务、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等,构建龙头企业、平台型企业为主导的制造服务生态圈。

  统筹园区顶层设计。深入剖析“一核三基地”的发展特色,加快出台园区发展专项规划,以“2+2+N”产业体系为导向,加快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专业化园区。以彭山经开区为重点推进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以观音产业新城为重点推进新型显示、传感器、智能终端、装配式建筑、休闲食品等重点领域,强化环天府新区新材料制造基地、环天府新区高端装备制造基地、环天府新区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制造基地的发展特色,实现园区有序承接、错位发展、优势互补。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产业发展、企业服务的意识,不断完善园区内水、电、路、通讯、排污等基础设施,做好园区内的绿化和美化工程,树立良好的园区形象。不断加强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信息数字化基础设施覆盖范围。加快建设园区配套住房、标准化厂房、专业楼宇,为入驻企业创造良好的生产投资环境,使入驻企业尽快投资运作。

  加强配套服务设施保障。根据彭山经开区、观音产业新城实际发展情况,完善园区功能区块划分及产业空间布局,注重资源的整合利用、产业的组织引导,打造“以用带研”的创新链和“以大带小”的产业链,完善相关平台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加快园区内生活区、居住区、购物中心、休闲娱乐广场、学校、医院设施等生活配套以及酒店、写字楼、会展等商业配套设施规划建设,支持彭山经开区等有条件的园区建设完善人才公寓、社区中心、宿舍型租赁住房、综合商超等生活配套设施,打造产业社区,增强对企业、人才、要素的吸引力和承载力,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支撑。

  深入实施绿色制造。注重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聚焦材料、农产品加工等行业提升清洁生产水平,支持企业应用减污、节水、节能等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进行改造,降低污染排放。加强重点领域节能改造,运用先进适用节能低碳技术、工艺和装备,对高耗能通用设备进行改造,提高运行效率和能源效率,实现能源高效低碳化利用。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等绿色低碳技术,打造一批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绿色工厂等示范工程。

  积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及时研究提出强约束性的、与国家要求衔接的“十四五”碳强度指标,按照国家、省市级层面部署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建立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切实督促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落实到位。加快推动低碳能源替代高碳能源、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优化存量产能,深入推进制造业领域低碳转型。加强污染物排放的控制与监管,腾出环境容量空间支持新基地、新产业、新项目发展。

  加快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加快推进彭山经开区污水处理厂联网运行,污水达标排放。健全“三线一单”分区管控制度,围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以产业链配套为纽带,以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为支撑,带动上下游原材料及零部件企业强化配套、密切联系,建立绿色原料及产品追溯系统,推动回收再利用发展,构建涵盖产业链上下游的涉及采购、制造、销售、回收、物流等环节的循环经济体系。

  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落实安全监管责任,制定出台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职责清单和年度工作清单,明确各行业主管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部门安全生产工作任务分工,全面摸排掌握全区生产经营单位底数实情和安全现状,并逐一纳入监管范围。加强安全生产工作责任考核,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压实企业主体责任,推动企业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立企业安全风险报告制度,健全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安全责任追溯制度。

  强化安全生产依法治理。加强安全生产执法,加大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品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建设生产经营行为。落实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对发生生产安全事故负有责任的部门和单位,依规依纪依法严肃追责问责。完善事故评估机制,建立事故暴露问题整改督办制度,加强对事故查处、责任追究和防范措施落实情况的跟踪评估。

  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强化安全风险源头治理,聚焦危险化学品等重点高危行业,分行业分领域研究制定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方案,大力推进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持续深化安全风险管控,建立完善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风险预警控制机制,实现重大风险联防联控。有效遏制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品等领域重特大安全事故,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

  加快推进成眉产业发展同城化。发挥彭山区连接眉山、成都的地理位置,强化融入成都发展桥头堡的优势,围绕成都“南拓”和眉山“中强”“北上”战略,立足城市、产业大发展完善路网结构,全面融入成德眉资同城化,积极参与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协作带配套合作,探索建立“总部+基地”“研发+生产”“贸易+基地”“平台+服务”等产业协作发展模式,引导两地上下游企业组团发展,优势互补。加强产业园区合作,深入推进彭山经开区“扩权提能”,加快彭山经开区重点产业园区与成都市区县相关产业功能区交流合作,打造产业联动区。

  加快推进与成渝两地产业协作。立足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与成都、重庆两地在电子信息、消费品、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方向的协作。积极导入成渝两地在人才、产业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推进基础设施等互联互通,推动产业、科技、人才、生产要素等资源汇聚。

  加强多层次全方位交流合作。发挥中国西南美国商会、中国欧盟商会、法中交流促进会等纽带作用,做深做实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等产业发展平台,加快优质外资制造产业项目入驻。借力中欧班列(成渝),进一步挖掘资源和产品优势,支持本地企业“抱团出海”,加快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布局,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化品牌。

  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强化组织保障、人才保障、资金保障、服务保障、要素保障,抓好规划落实、全面扶持、营商优化,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顺利完成。

  强化组织领导。成立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工作组,负责全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指导推动,协调推进各部门横向互动、上下联动,确保规划落实实施。会同有关部门细化落实规划重点工作任务,制定年度计划、明确工作目标、进度安排和考核指标,扎实推进重点任务、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项目和重大举措的落实。严格执行“一个重大项目、一名联系区领导、一名项目代办、一个工作专班”“四个一”的工作制度,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强化监测评估。强化目标责任制,健全规划实施评估机制,明确规划各项指标的职责分工和发展阶段,组织开展中期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相关政策措施,保障目标完成。适时开展终期评估,对规划目标、执行过程、实施效果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督促规划目标任务落实完成。定期研判分析,针对落后目标提前预警,提出应对措施,针对企业问题和困难,专题研究、专题解决。

  全面加强人才引进。坚持内培与外引并举,落实政府补贴政策,积极利用区内外智力资源,紧扣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培养引进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基础研究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深化拓展校地、院地、企地战略合作,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实施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引进培育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围绕彭山产业基础和未来发展,大力引进一批高水平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创新团队。

  加快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强化人才使用,加大与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锦江学院等高校院所合作力度,共建一批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完善产学研人才流动政策,吸引高校、科研院所科学技术创新人才到彭山创建经济实体,转化科技创新成果,促进创新链、人才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围绕“人才链”构建“服务链”,对户籍签证、子女入学、医疗保险、创业投资等实行“一站式”受理服务,建设高端人才服务中心和高品质人才公寓,千方百计帮助解决高层次人才工作生活中的困难。

  创新发挥财政资金作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严格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化解和减少企业经营风险和压力。推动设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的重大关键技术创新攻关,重点扶持成长性好、技术领先的成长型企业。积极争取金融科技创新试点,完善企业上市激励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各类专项资金(基金)和市级产业、创新、人才等专项资金支持。

  发挥长期资金市场多元功能。抢抓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和“新三板”改革政策机遇,实施“重点企业上市培育行动”,推进规范化公司制改制和股份制改造,鼓励优质企业申报进入省、市级上市后备资源库和上市挂牌。发挥现有金融扶持政策工具的作用,争取各级财政资金及省级以上产业基金支持,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入,扩大基金规模以支撑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

  营造更加便利的政务环境。全力推动“一网通办”前提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数字政务建设,大力提升网办支撑能力和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拓宽企业群众个性化、精准化、多样化便捷办事渠道,优化完善政务服务数字平台功能,实现高频事项“一件事一次办”“跨区域通办”,推动审批各阶段成果数据信息共享,实现电子证照互通互认,政务服务线上线下深层次地融合、协调发展,全面建成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能力体系,打造全省最优政务环境。

  营造开放包容的市场环境。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营造尊重企业、关心企业家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快推动行政服务满意度评价标准化,推行第三方评估服务能力评价。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强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大力推动联合执法,构建公平公正、规范有效的综合监管体系。

  完善信息要素保障。聚焦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实施“新基建”投促行动,积极谋划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一批“新基建”项目。加快布局建设应用终端5G基站和5G网络,鼓励5G基站共建共享。加快区块链和物联网的深层次地融合,搭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大数据共享、协同、管控体系。

  强化用地保障。突出亩产论英雄,注重项目效益产出,推动土地等要素向高效益、高产出类大项目、好项目集聚。创新工业用地管理模式,实施差别化土地使用政策。鼓励盘活利用低效工业用地,进一步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和投资强度,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满足用能需求。全力保障公司制作要素需求,着力解决企业生产中“水、电、煤、油、气、运”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积极争取直购电、富余电、直供气等政策和指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加快电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制定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扩大电力市场化交易范围,组合用好直购电、留存电、富余电政策。


上一篇:蕉城区总医院扩容项目 将新增150个床位

下一篇:成高分子防水涂料标准